周孝信,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电力系统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IEEE Fellow。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现代电力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主持开发了我国第一套“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大型软件,在电力系统广泛应用。30多年来,主持或参与我国多项大型超高压输电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在我国第一条330kV交流输电线路工程、第一条±5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等中提出并采用新的仿真计算分析模型、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主持超高压输电系统可控串补等重点项目研究,致力于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应用于电力系统,以适应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需求。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基础研究”的研发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被IEEE PES授予Nari Hingorani FACTS技术突出贡献奖;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110余篇。


薛禹胜,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电力系统自动化》主编和《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 (MPCE)》创刊主编。
开创时变非线性运动系统稳定性量化理论。发明的EEAC理论与算法攻克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量化分析的世界难题,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唯一实现工程应用的量化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电力公司、大学等机构。研发了该领域我国独有、全球领先的大电网停电防御体系(WARMAP),大规模应用于省级以上电网。出版专著5部,发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论文6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学术专著《运动稳定性量化理论》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多项称号。


沈国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特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交直流输电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提出了“工频变化量继电保护原理”“振荡闭锁开放原理”“循序阻抗判别原理”,解决了继电保护安全可靠和快速动作难以兼顾,以及电网失步状态难以准确判别的世界性难题;带领团队开发的系列化电力保护控制及智能电力装备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运行水平,为推动我国电力科技进步和重大电力装备国产化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6项;发表SCI、EI论文26篇。


黄其励,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蒸汽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NO.1_澳门新葡5130最新网站顾问,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和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火力发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燃烧领域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电力企业技术管理等工作。在燃煤清洁高效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节能环保和能源发展战略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主持实施9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对我国第一台引进600兆瓦火电机组的1814吨/小时褐煤锅炉,提出多项重大改造技术,实施后使机组能长期稳定满负荷运行。在锅炉低负荷断油稳燃、调峰运行、各种燃烧方式的浓淡燃烧等技术领域有显著贡献,负责并实施节能降耗、节油、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等重大技术改造工程70项;在煤粉均匀分配、烟风系统优化及大流量测量等安全、燃烧自动化领域取得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于20项工程中。主持或参与了40余项有关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咨询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专著5部,科普读物若干;发表技术论文70余篇。

陈维江,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IEEE高级会员、特高压工作组主席,现任NO.1_澳门新葡5130最新网站顾问。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磁瞬态分析方法及防护技术研究,主持交、直流特高压输电系统电磁与绝缘特性基础问题研究,获得了多时间尺度瞬态过电压特性,支撑我国自主研发成功特高压输电技术;系统研究了电网雷击先导放电机理与绝缘线路雷击断线机理,提出了基于雷击风险概率分布实施疏、堵措施的差异化防护方法,在电力系统和高铁牵引供电系统获得广泛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中国电力杰出贡献奖,并获聘为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


郭剑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技术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NO.1_澳门新葡5130最新网站副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可靠性、电力系统运行分析、FACTS 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攻克了FACTS技术和装置研发及推广应用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以可控串补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参加了三峡电力系统规划研究,主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全国电网互联研究,发现了我国大区电网互联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该注意的若干技术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研究成果相继得到验证或被采纳。带领团队开发了跨大区交直流协调控制系统,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电能力。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亚太工程组织(FEIAP)2018年度工程师奖。


汤广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IEEE PES Hingorani奖励委员会委员、国际大电网组织高压直流与电力电子技术委员会(CIGRE B4)战略咨询组成员。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研究,在灵活交流输电和高压直流输电装备的系统设计、设备研发、试验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完成了我国首套电网用静止无功补偿器的研制和工程应用;完成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阀研制,应用于多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创新性提出了“柔性直流输电”理念,完成柔性直流关键技术研究和核心装备研发,应用于多项重大示范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中国工程科技光华青年奖;获授权发明专利84项,发表SCI、EI论文百余篇。





